五月健康防病提示

五月榴花妖艳烘,绿杨带雨垂垂重。五月气温开始升高,各类病原体繁殖活跃,同时大家出游日趋频繁,各种疾病发病率将会增高。当前,我国传染病疫情形势总体平稳,部分传染病防控面临新情况新特征,新型冠状病毒仍有新变异株出现,新冠病毒感染仍需警惕。“五一”假期人员流动性上升和聚集性活动增加,可能加大疫情传播风险。广大师生近期应重点关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简称:“发热伴”、“蜱虫病”)、百日咳、水痘、流行性腮腺炎、猩红热、麻疹、食源性疾病等。
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“发热伴”、“蜱虫病”)

疾病科普:

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简称:“发热伴”、“蜱虫病”)是由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。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。主要途径为蜱虫叮咬引起病毒传播。临床表现为发热(多在38℃以上)伴乏力、恶心、呕吐、腹痛等,严重者可导致死亡。该病每年春夏季高发,人群普遍易感,在丘陵、山地、森林等疫源地生活、生产的居民,以及赴该类地区户外活动的旅游者感染风险较高。

防控建议:

1.尽量避免在蜱虫类主要栖息地如草地、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。如需进入此类地区,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,穿长袖衣服,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或鞋子里,尽量不要穿凉鞋。

2.裸露的皮肤涂抹驱避剂,如避蚊胺可维持数小时。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,如氯菊酯、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。

3.野外工作、旅游的人员在回到家后最好上下检查一遍身体,尤其是头皮、腰部、腋窝、腹股沟和脚踝下方等部位是否有黑痣样的赘生物。

4.有野外活动史者,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,应当及早就医,并告知医生是否有蜱虫叮咬史。

百日咳

疾病科普:

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传染性极强。该病病程较长,典型病例可表现为持续2—3个月的咳嗽,故称为“百日咳”。无免疫史的婴幼儿发病风险更高。百日咳主要通过飞沫传播。感染者是主要传染源,对婴幼儿来说,感染百日咳的父母或其他同住人员是主要传染源。

预防措施:

1.及时接种疫苗。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百日咳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,可有效降低感染发病和重症病例发生风险。按照国家免疫规划程序,儿童应在3、4、5月龄和18月龄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疫苗。适龄儿童应及时、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,未接种儿童应尽快补种。

2.规范佩戴口罩。佩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,可有效减少病原体传播。家长出现咳嗽等呼吸道感染症状,近距离接触照护婴幼儿时应科学佩戴口罩,降低婴幼儿的感染风险。

3.公众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,勤洗手、常通风,咳嗽或打喷嚏时用手肘或纸巾掩住口鼻,注意合理作息、适当的体育锻炼。

水痘

疾病科普:

水痘由水痘—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,潜伏期大约2周。1~14岁为高发年龄。水痘患者是这种病毒的唯一传染源。患者自发病前1~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,均有传染性。患者可出现发热、头痛、全身不适、食欲下降等症状,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。

预防措施:

1.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新鲜。

2.注意个人卫生,勤洗手,避免与急性期水痘病人接触。

3.水痘患应避免外出,以免传染给其他人。

4.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预防水痘最有效的措施,在水痘流行期间,及时接种水痘疫苗可有效减少水痘发生。

流行性腮腺炎

疾病科普:

流行性腮腺炎,又称“痄腮”,是由感染腮腺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,主要发生在1~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全年均可发病,以冬春季为主,每年3至7月份、10月至次年1月份为流行性腮腺炎高发时间。以耳下肿大和疼痛为最早出现的表现,腮腺肿大在2~3天时达到高峰,一般持续4~5天会逐渐消退,全身不适症状也会随之减轻,整个发病过程大约为1~2周。

预防措施:

1.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。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,勤换、勤洗、勤晒衣服和被褥,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(如打喷嚏、擤鼻涕)应立即洗手,避免脏手接触口、眼、鼻。

2.流行高峰期应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,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,并减少接触他人,尽量居家休息,经常开窗通风,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和新鲜。

3.健康生活,合理作息。合理睡眠,充足休息,避免过度疲劳;科学饮食,加强锻炼,增强自身免疫力。

4.流行性腮腺炎是疫苗可预防性疾病,接种疫苗是预防流行性腮腺炎最有效的方法

猩红热

疾病科普:

猩红热是一种由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,以发烧、出疹为主要表现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,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。猩红热潜伏期1~7天,平均3天。人对猩红热普遍易感,好发于学龄期儿童。主要表现为发热、急性咽炎、扁桃体炎、发病24小时内出现皮疹。初期患儿舌苔厚白,舌乳头红肿,称为“草莓舌”,2-3天后白苔消退,成为“杨梅舌”。2-5天后皮疹消退。

预防措施:

1.猩红热流行期间尽量避免带孩子参加聚会、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玩耍

2.每天给居住环境通风2~3次,加强空气流通

3.让孩子保持每天锻炼的好习惯,有助于提高身体机能、增强免疫力

4.日常饮食做到荤素搭配、营养均衡全面,也有助于预防疾病

5.注意关注孩子状态,做到早发现、早诊断、早治疗并做好隔离措施,防止交叉感染。

麻疹

疾病科普:

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出疹性急性呼吸道传染病,传染性极强,易感者接触后90%以上发病,主要传染源为麻疹病人。传播途径主要为飞沫传播,即通过飞沫(咳嗽、打喷嚏、说话)传播给其它人,人类对麻疹病毒普遍易感。主要症状为发热、出疹、结膜炎。

防控建议:

1.及时接种疫苗。在8月龄、18月龄各接种1剂次麻疹-腮腺炎-风疹联合疫苗(MMR)可有效预防麻疹感染。

2.减少去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。麻疹流行期间尽量少带孩子去公共场所(尤其是医院),少串门,以减少感染和传播机会。

3.保持良好卫生习惯。注意个人及环境卫生;定期彻底清洗并消毒儿童的玩具、奶瓶等用品;坚持合理饮食,健康运动等生活方式。

4.及时就近规范就医。麻疹的早期症状常被误认为是感冒。孩子出现发热、出疹、咳嗽症状,很可能是麻疹,需及早带孩子去最近的医院诊治,就诊时应科学佩戴口罩。麻疹患者应隔离治疗,减少外出,避免传播。

食源性疾病

疾病科普:

食源性疾病是指食物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、中毒性等疾病,包括食物中毒。随着气温逐渐升高,致病菌繁殖能力增强,食源性疾病发病率也随之逐渐升高,要注意食品安全、用餐卫生。

预防措施:

1.把好食品采购关。要到规模大、信誉好、食品质量把关严的农贸市场或超市购买,切记不要购买“三无”食品。

2.注意饮食卫生。食物储存要科学得当,生、熟分开,食物要煮熟煮透,不喝生水;建议使用公勺公筷,用餐时保持手卫生;外出就餐选择正规的、卫生环境良好的餐馆;不食用来历不明的山野菜、野果和菌类;饮用自制药酒要谨慎。

3.注意清洁消毒。餐具厨具要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、晾干,经常蒸煮消毒,厨房环境保持清洁。

4.注意个人卫生,饭前便后及接触脏东西后要洗手,防止“病从口入”。

5.及时就医、留样。聚餐后如多人出现呕吐、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,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,同时保留有关剩余食物、呕吐物和相关票据,以备相关部门调查事件原因及溯源。